天津往事

2022/10/11  浏览量:   作者:本刊记者 田文玲  

《中国老区建设》记者 田文玲

1949年1月15日,人民解放军东西两路大军会师金汤桥,将红旗牢牢插在桥头

1949年1月15日,在隆隆的炮声中,天津迎来了新生。

在中国近代历史上,没有哪个城市如天津,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、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如此之重;也没有哪个地方的人民像天津人民,苦难如此之深。

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。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从来不缺乏爱国主义精神,也不缺乏反抗精神。苦难之中,他们需要的是有人为他们点亮一盏指路明灯。

当各方政治势力策划于密室,奔走于京津,演出一幕又一幕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的闹剧时,是共产党给天津人民带来了希望。天津人民表现出的坚决打碎旧世界的气概,迸发出的惊人的力量,随着天津战役的炮火,洗刷了天津的百年殖民耻辱,让天津浴火重生。

长夜终有破晓时

当大沽口上空还弥漫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炮火硝烟时,美国公使列维廉就说:“一旦开放天津,那么除了给欧洲列强一个足以威胁京城的基地以外,天津还将会成为一个阴谋的巢穴。”

三岔河口的直隶总督衙门、紫竹林的各国租界,一时间遗老遗少、达官显贵、各方军阀涌入津城。他们在天津预谋着、策划着各种政治阴谋。那时,人们有句口头禅:北京是前台、天津是后台。

租界内,灯红酒绿、纸醉金迷;租界外,民生凋敝、民不聊生。

九一八事变后,在日本蓄谋灭亡中国的阴谋中,天津成为了日本最便捷的跳板和桥头堡、华北重要的兵站基地。天津沦陷后,日本更是肆无忌惮、为所欲为。

向来乐观、豁达的天津人渐渐地发现竟然连调侃生活的权利也没有了。

那时,日本各大洋行到处收买物资,操纵居奇。生活必需品一日几易其价,布店买不到布、油盐店买不到油,小蘑菇(天津著名相声艺人常宝堃)就此创作了一段相声《牙粉袋》。

甲:“听说面粉最近落钱了。”

乙:“好事啊。”

甲:“就是袋小点。”

乙:“什么袋?”

甲:“牙粉袋。”

这段说出了老百姓心里话的相声,却给小蘑菇招来牢狱之灾。如果不是同行托人求情,恐怕他就死在日本宪兵队了。

没有人知道这黑暗的日子还会持续多久,但总有人与人民始终同仇敌忾。在一片黑暗中,是中国共产党给天津人民带来了希望,播下抗日的火种。

1936年1月17日,刘少奇化名胡服赶赴平津,在满眼肃杀的白色恐怖中,组织发动群众,开展抗日活动,掀起了救亡热潮。

在党的领导下,天津一二·九运动的学生骨干深入农村,开展乡村义务教育,在津郊农村播撒抗日的火种。这些学生中有后来贺龙同志的夫人薛明,煤炭部副部长徐达本,天津大学副校长、河北工业大学筹委会主任丁仲文,中共中央南方局妇女组负责人、新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陈家康的夫人徐克立等。

天津市区成为了支援周围抗日根据地的物资供应中心。群众尽一切可能为根据地筹集所需要的东西。“大红桥码头”成为了党秘密运输物资的水上启运点。物资、情报、人才从这里出发,走进抗日根据地、走向全国。就连日本华北方面军也不得不承认:晋察冀根据地所需要的盐、药品等各种物资,主要从天津方面运入。

冀东八路军战士在采野菜

在津郊,随着冀东、冀中、渤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,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。在蓟县,八路军主力部队撤出盘山后,盘山民兵班在极端艰苦的岁月里,住山洞、吃野菜,和兄弟部队紧密配合,与敌人周旋在崇山峻岭中。他们声东击西、神出鬼没,破坏敌人交通点、割断敌人电话线,埋地雷、炸碉堡,护粮、抢枪,屡建战功。在津南,根据地军民,开展“反资敌”斗争,对市内敌伪形成了反封锁;武工队深入天津市内,在敌人心脏进行骚扰破坏,配合根据地组织游击战争……

1945年8月,日本投降,天津收回租界,结束了近百年的殖民地历史。1949年1月,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,天津迎来了新生。

抗日大暴动

1938年7月中旬到10月上旬,在北平、天津以东,山海关、秦皇岛以西的滦河两岸的广阔沃野上,爆发了一场影响全国的抗日风暴——冀东大暴动。暴动波及了20多个县,参加起义的人数达20余万,组成7万余人的冀东抗日联军和近3万人的其他抗日武装。

参加冀东大暴动的部分战士

这场从发动群众到举事仅用不到一年时间的大暴动震撼了世界。

须知,这场暴动是爆发在群众基础极度薄弱的沦陷区。1937年,党中央决定组织部队进入冀东时,日军已经占领这个地区5年之久,这里已经成为了敌人的“治安模范区”。1937年年关时节,当冀热边特委书记李运昌率队到达雾灵山时,一直持观望态度的群众和大批追着他们跑的敌人,让他们不得不分散行动。

须知,那是日军气焰最嚣张的时候。那时,华北陷落,上海陷落,南京陷落,华东、华中大部陷落、武汉大战正酣。

而大暴动时,这片日伪已经经营多年的区域,“处处是红旗,遍地起刀枪”,拉出10万抗日武装,是何等鼓舞人心!

1940年,八路军和游击队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,创建了盘山抗日根据地

自大暴动后,日军在此地再也难以实现像以前那样稳固统治。此后,盘山抗日根据地、冀热辽抗日根据地,让敌人如鲠在喉,疲于应付。解放战争时期,冀东人民“箪食壶浆,以迎王师”,英勇支前,浴血沙场,为平津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剑吼长城东

盘山是天津周边为数不多的国务院批准的5A景区之一,始记于汉,兴于唐,极盛于清,是自然山水与名胜古迹并著,佛家文化与皇家文化共融的旅游休闲胜地。如今人们徜徉于盘山的秀美风光中,可否知道这也是一座被烈士鲜血浸染的山。

盘山脚下的冀东烈士陵园内,松柏环绕,长眠着2000多位曾战斗在这里的革命先烈。

曾战斗在这里的冀东十三团是人人皆知的英雄部队、八路军中的铁血番号。这支具有红军血脉的部队,可追溯到百色起义成立的红七军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二十八军。

这支英雄的部队在团长包森的带领下驰骋冀东、亮剑关东军、进兵伪满洲国,俘虏并处死了日本天皇的表弟,打过大大小小百余场硬仗,称得上抗战期间八路军中杀敌最多的团一级部队,堪称中国军队的楷模。

——白草洼伏击战,鏖战14个小时,几近全歼武岛骑兵中队;

——果河沿战役,历时16个小时,创造了冀东抗日战场上整团歼灭敌人的战例;

——十棵树战斗,三个营与数千日伪军苦战,最终毙伤敌人500余人,部队冲出重围;

……

辉煌的战绩也伴随着惨烈的斗争。

据当年参加冀东革命斗争的老同志回忆,那时候活跃在冀东的三个团,每个团一年中的伤亡统计大概上千人。平均起来,每人每年都伤亡一次。一个连长如果有一两年的军龄,人们就会叫他“老寿星”。

包森(右)与十三支队司令员李运昌(左)、政治部主任刘光诚(中)合影

团长兼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、副政委廖峰、参谋长关旭、一营营长王正军、二营营长钟奇、三营营长耿玉辉、团作战参谋刘志龙……在冀东十三团,24位连以上主官牺牲在战场上。

在民政部公布的两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,有48位参与了冀东革命斗争,他们牺牲时大多只有30多岁。

这些人中,有生于斯、长于斯,从小唱着“木兰尚从军,况我男儿汉,为国捐躯分所当然”长大的燕赵儿女;还有一些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,抗击日寇,血洒疆场。

上世纪60年代末,一位陕西蒲城来的农民,手拿当年一张写有包森抗日事迹的《天津日报》来到盘山,这个人就是包森的亲哥哥赵宝林。自从1937年包森离开老家陕西蒲城奔赴冀东,家人便和他失去联系,直到赵宝林辗转看到了发表在《天津日报》上的纪念文章,才知道弟弟是抗日名将。包森在最后一次离家前,曾告诉妻子不用再等他回来了。次年,妻子生下了他们的女儿。但直到1942年牺牲,包森也不知道自己有个亲生女儿。

“相机纸笔做刀枪”的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宣传科科长雷烨,24岁投身革命,改名换姓,奔波辗转;29岁英勇牺牲,长眠异乡。直到牺牲后四十多年身份才被还原……

山,还是那座山;景,已不是那样的景。80多年前,那些年轻的生命抛头颅、洒热血,置生命于度外。如今,他们看着这满山的风景、和平的世界,幸福的生活,心中该是何等欣慰。

真正的铜墙铁壁

“连太行,拱神京,放碣石,距沧溟,走蓟野,枕长城,盖蓟州之天作,俯临重壑,如众星拱北而莫敢与争者也”,盘山似一条巨龙,盘桓于京东津北,是冀东和平西往来的必经之地。

抗日战争初期,这里是敌人苦心经营多年的“治安模范区”。1940年,包森等率队开辟了盘山根据地。自此,盘山成为了敌人攻不下、摧不垮的根据地。

当年,在盘山抗日根据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盘山打仗靠三多:石多,洞多,干妈多”。朴素的话语道出了盘山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子弟兵的血肉联系。

杨妈妈和八路军小战士合影

砖瓦窑村有一位杨妈妈,八路军战士亲切地称呼她“八路军妈妈”。抗战期间,杨妈妈不知道掩护了多少八路军脱险,照顾了多少伤病员。一次,一名八路军战士为躲避敌人追捕,跑进杨妈妈家里。杨妈妈拉过被子盖住来不及换下军装的战士,让他假扮成自己病重的儿子。后来,八路军战士成功脱险。

贾各庄村有一位于妈妈,她经常冒着生命危险,与敌人巧妙周旋,为八路军传送信件,掩护根据地工作人员。

联合村有一位崔老太太,她经常穿过封锁线给八路军送情报。有一次,她刚把情报藏好就被抓住了,即便肋骨被打断也未向敌人透露分毫。

在盘山,还有照顾八路军伤员的朴老太太、龙老太太……

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,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……

在盘山、在冀东,老百姓把最好的吃的、用的留给八路军。曾任冀东十一团政委的王荣寿在回忆时说,在冀东他们的军装都是新布做的,鞋子全都是老百姓做的,吃的是精米、白面和猪肉。老百姓常说,再苦再难也不能没有八路军吃的。只要部队打仗,老百姓都是追着送慰问品。

质朴的盘山老百姓也许并不懂得什么是共产主义,什么是民族大义,但她们从共产党、八路军身上真真切切看到了国家的希望、民族的希望,她们相信只要跟着共产党走就不会错!共产党就是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信任。百年来,莫不如此!这份坚定和信任让老区群众不仅敢于和敌人斗争,更善于和敌人斗争,让他们迸发出了无穷的力量。

1949年1月14日,人民解放军对天津发起总攻。

当时的天津城内外修筑了1000多个碉堡,埋了4万多颗地雷,还设置了梅花桩、铁丝网。天津警备区司令陈长捷凭借13万兵力和坚固工事,多次扬言天津的城防固若金汤,要攻破不是易事。蒋介石曾先后两次到天津视察城防,很是满意。

但是,国民党反动派永远不明白,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!是群众,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共产党的群众。

为支援平津战役,天津人民积极参军参战,建立兵站、储备军粮、组织担架队

那时的天津,早已是座民心尽失的孤城。

天津城内,地下党从敌军内部复制的天津城防图早已顺利交到解放军手中。

天津城外,在平津战役前线司令部所在地蓟县,东北解放军入关时,蓟县村镇各街口、十字路口,各商号及住家门口都挂着灯笼,贴着标语。男女老少不分昼夜,献水、献烟、献果品,打着锣鼓,欢迎亲人般地夹道迎接过境大军。

在天津战役前线指挥部所在地杨柳青,溃逃的国民党军烧毁了运河中心桥,为保障解放军重军车及大队人马顺利通过,群众纷纷摘下自家屋门,献出盖房的木檩,在运河上架起了一座浮桥。

为了将物资从冀中根据地尽快运往天津,静海县10万民工,冒严寒、顶风雪,肩扛破冰工具奔赴大清河静海段,在统一指挥下,挥舞洋镐、冰镩,开破坚冰,打通水上航道。50只满载支前物资的大渡槽船,浩浩荡荡地通过大清河航道,驶入天津。

津郊人民先后组织 154 万民工为人民解放军筑路、修桥、运输物资、转运伤员,并调集 3.1亿斤粮食、38万辆大车、2万副担架到前线。

……

1月15日凌晨,经过29小时激战,人民解放军全歼天津守敌2个军10个师共13万人,俘敌警备区司令陈长捷和天津市市长杜建时,天津解放。

天津的解放,震动了华北,加速了全国的解放。天津战役结束后,林彪安排陈长捷和傅作义的北平和谈全权代表邓宝珊见面。陈长捷对邓宝珊说:“请转告傅先生,以我参加天津战役的切身体会,北平怎么样也是守不住的。”